人工智能需求不断上升促使亚太地区数据中心做出调整 - AI News
人工智能需求不断上升促使亚太地区数据中心做出调整

人工智能需求不断上升促使亚太地区数据中心做出调整

2025-09-30

新闻要点

随着亚太地区企业加速采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面临压力,到2030年亚太数据中心容量或超美国。为应对此,需更智能的基础设施策略,如开发混合冷却系统等。

- AI数据中心市场 2025 - 2030年预计从2360亿增至9340亿美元

- 2030年GPU驱动工作负载或使机架功率密度达1 MW

- 亚太2030年数据中心容量或超美国 达近24 GW

主要内容

随着亚太地区更多公司采用人工智能来推动其运营,数据中心的压力正在迅速增长。为早期几代计算而建的传统设施难以跟上现代人工智能系统的高能耗和冷却需求。到 2030 年,GPU 驱动的工作负载可能会将机架功率密度推向 1 兆瓦,使得增量升级不再足够。相反,运营商现在正转向专门建造的“人工智能工厂”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是从头开始设计的。

人工智能新闻采访了维谛技术亚洲区副总裁保罗·丘吉尔,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如何为这一转变做准备以及未来将面临哪些基础设施变化。

爆炸性的市场增长正在加快步伐。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市场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2360 亿美元飙升至 2030 年的近 9340 亿美元。这一增长是由金融、医疗保健和制造业等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快速采用推动的。这些部门依赖于由密集 GPU 集群驱动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其所需的能源和冷却能力远远超过传统服务器。在亚太地区,政府对数字化的投资、5G 的扩展以及云原生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出,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需求。所有这些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了计算需求的增长。

丘吉尔解释说,满足这一需求不仅需要更大的设施,还需要更智能的可扩展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战略。“基础设施领导者必须超越零碎的升级。面向未来的战略包括采用人工智能优化的基础设施,将高容量电源系统、先进的热管理和集成的可扩展设计相结合。”

随着机架密度从 40 千瓦增加到 130 千瓦,到 2030 年可能高达 250 千瓦,冷却和电力供应正成为重要问题。传统的空气冷却方法已不足以满足这些条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维谛技术正在开发混合冷却系统,将直接到芯片的液体冷却与空气基解决方案相结合。系统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负载,降低能源使用并保持可靠性。

电力供应也变得更加复杂。人工智能工作负载波动迅速,因此基础设施需要实时做出反应。维谛技术正在改进其机架电源分配单元和母线槽系统,以处理更高的电压并改善负载平衡。智能监控有助于运营商更有效地管理负载,减少浪费的容量并延长正常运行时间——这在东南亚部分电力电网不太稳定的地区是一个关键考虑因素。

为了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正在进行重新设计。像 AMD 和微软、谷歌、Meta 等超大规模提供商计划的液冷 GPU 组件和 1 兆瓦机架的兴起,标志着更深层次的架构转变。新的数据中心不是对旧设施进行改造,而是专门设计用于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架构的未来是混合的,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围绕液体流动来建造。”这包括新的地板布局、先进的冷却液分配和更复杂的电源系统。下一代设施将从芯片级到电网集成冷却、电源和监控。对于亚太地区快速扩张的超大规模园区来说,这种集成设计对于满足性能预期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到 2030 年,亚太地区预计将在数据中心容量方面超过美国,达到近 24 吉瓦的已部署电力。为了应对这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