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中国的人工智能采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仅在六个月内,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基础就翻了一番,达到 5.15 亿。这一显著增长在 2025 年上半年体现出 36.5%的采用率,使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周六发布的 CNNIC 报告显示,从 2024 年 12 月底到 2025 年 6 月,中国的人工智能采用量翻了一番多。这一增长轨迹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 Chinese society 的快速整合,这是由报告中所称的“先进基础设施和国家鼓励”所推动的。
对 31 个省份的 30,000 名受访者的调查揭示了在拥抱这些技术的人群中存在明显的模式。年轻和中年专业人士主导了用户基础,40 岁以下的人占所有用户的 74.6%。教育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拥有高等教育学位的个人占总用户基础的 37.5%。这种人口集中表明,在中国,人工智能的采用目前在数字原生、受过教育的人群中最为强劲,他们有望在专业和个人环境中利用这些工具。
或许最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发现超过 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首选是国内人工智能模型。这种对本土解决方案的偏好既反映了北京对技术自主的战略重视,也反映了实际情况,即来自 OpenAI 和谷歌 DeepMind 的领先美国模型在中国大陆已被正式封锁。中国的人工智能平台已有效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据《南华早报》报道,DeepSeek、阿里云的 Qwen 和字节跳动的 Doubao 等模型在 Chinese users 中“迅速走红”。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的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部门。
尽管无法访问美国的人工智能模型,但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微软 9 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截至 2024 年 6 月,中国的人工智能用户基础估计超过 1.95 亿。该公司的研究利用了一种指标,将中国的人工智能采用量化为积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份额。微软的研究确定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2025 年 1 月 DeepSeek 的 R1 模型推出后,中国的人工智能采用在随后的六个月内翻了一番多,达到 20%。相比之下,美国在过去一年中保持了约 25%的相对稳定的采用率。
CNNIC 副主任张晓告诉新华社,在“开源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人工智能代理和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有望出现更多创新。
除了用户采用指标外,中国在人工智能创新方面也通过专利申请确立了重要的领导地位。截至 2025 年 4 月,CNNIC 报告指出,中国已提交了 157.6 万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占全球总数的 38.58%,是全球任何国家中最高的份额。这一专利活动表明,中国的人工智能采用不仅限于消费者使用,还涵盖了整个技术栈的大量研究和开发工作。
中国的人工智能采用快速增长与北京的“人工智能+”倡议相一致,该倡议呼吁在整个社会和经济中广泛传播人工智能技术。政府强调了从基础模型到计算硬件的整个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自主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