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知道时间都去哪了,我做了一款 APP...

为了知道时间都去哪了,我做了一款 APP:「时间印迹」

562

引言

美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过“世界五分钟前诞生的假说”,内容如下:


The universe sprang into existence five minutes ago from nothing, with human memory and all other signs of history included

翻译即:世界是在五分钟前诞生的。包括人类记忆和所有其他历史迹象在内。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思想假说,事实上我也经常在想:如果这个世界就是在5分钟前诞生的,那它和45亿年前诞生,我们真的能感受到区别吗?


时间一直在我们身边不断的流逝,我们唯一能感知到它的就是通过记忆。


但记忆却又总是那么不可靠,或者说它是有选择性的。我们能记得更久的往往是那些让我们有较大情绪波动的事情,比如我们大笑、我们流泪、以及我们所经历的那些爱恨情仇。而这些事的发生往往都是瞬间且短暂的。反观那些我们花时间较长的,比如工作、比如学习等,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却因为没有造成较大的情绪波动,在记忆中就像是只经历了一瞬间,想想就觉得…“不公平”。


而且我们对时间的记忆也常常都是“糊成一团”的。我们无法感知事情的长短,学习了30分钟感觉自己像是学习了2个小时;同样刷视频2小时,又感觉自己只看了30分钟。也不知道自己花时间最多事情在哪里,是工作、学习、锻炼还是娱乐?不知道

时间感知的错位、记忆的消逝,以及明明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时间,却没有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太多清晰可见的“印迹”,想想就觉得…“很可惜”!


就连树木都会因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为自己留下时间的印迹——年轮。而我们作为人却没有,以至于我们常常在感叹:


时间都去哪了?


是啊,时间都去哪了?上个月10号做了什么?嗯…想不起来,可以理解。那前天呢,做了什么?…… OMG!我好像也忘了。


就是因为对「过去」的看不清,让「未来」会怎样也因此变得未知和模糊,从而会让人引发一种所谓“莫名的焦虑”感。当然这种焦虑并非莫名,只是身体感受到未知后在潜意识里发出的信号。


“一个人对过去和现在知道得越少,对未来的推断越没有把握——弗洛伊德”


所以焦虑的对立面是什么?平静吗?好像是的,不过我更喜欢另外一种说法:焦虑的对立面是「清晰和具体」。



时间印迹APP的诞生

我也是个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的人,而在有段时间自己忘了为何,开始用笔在 iPad 上记录自己的一天。包含具体做了什么事,以及统计出做每件事大致花的时间。最后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再为今天发生的事表达一些自己的所感所想,然后关灯睡觉。


奇迹出现了,就这么简单几步,自己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尤其是看着记录的时间,每天给我有非常确切的感觉到自己有在活着。那些简短的日志,也让我有在认真审视自我的感觉。


太棒了!!!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很类似「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只是看很多考研的学生会做类似的事情:今天学了什么,标个学习时长;又学了什么,再标个时间。最后写下整体的感受。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后,内心也出现了一些疑惑的声音。就比如我记录在“纸上”的时间,当天统计好回顾的时候会看看,但再之后似乎就很少再看了,有种“用完即扔”的感觉。心想如果能把这些“扔掉”的时间“捡回来”,然后再把他们归类就好了。


这样想的时候是在2022年上海的4月份,相信这段时间人在上海的都不会忘记那几个月经历了什么。我为了维持精神状态的正常也在持续的采用之前的方法,期间同时探索使用了一些新的计时软件,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觉得特别好用的。


同时接触到被李笑来称之为人生好运气的「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以及其他的机缘巧合。然后渐渐的一个声音就逐渐冒了出来,到越来越强烈:既然觉得他们做的都不好,那我自己来做一个吧!


于是就开始做设计稿


完成后,拿着设计稿就去找合作的技术伙伴。非常幸运碰到了现在的伙伴,因为聊得不错,一拍即合就开启了我们的远程合作之旅。最后经历1年半的时间APP成为了现在的样子,是的

「时间印迹APP」诞生了!!


其实伙伴一开始就感受到这是一个相对大的项目,说,不像是独立产品,更像是一个公司开发出来的。虽然至今还是觉得“不至于吧”,但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确实比我想象中的和看到的大多独立产品要复杂点(虽然它看着还是很简单清爽的)


时间印迹的功能

时间印迹就是一个通过「记录专注时间」来提升专注并认识自我,缓解焦虑,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了的APP。那它有什么功能呢?



1、时间线


每天我们重要的事情都是按什么样的顺序逐一发生的?它能让我们清晰地知道,。另外它是可以持续滑动的,就像滑动朋友圈一样。可以一天一天一直追溯到记录的第一天,像是树木的年轮一样为每一天留下印迹。

2、热力图和历史


分别从「数据可视化」和「数据」的角度看你在某个习惯上的努力或者热爱。不知道有多少热力图爱好者,它真的太直观了!!只需左滑右滑你近几年甚至10几年的数据分布便可一览无余。历史给到了更准确的数字,同时历史里还有月统计,让你对单个习惯的认识更加的清晰

3、里程碑式的目标


如果想在某个事情上有巨大的成长,那么设置目标是很有必要的。时间印迹不仅有目标的设置,而且这个目标一旦勾选完成,会自动计算离上次完成目标“期间所累积的时间”(计时时间,非自然时间)。这样你就可以清楚的推断每个「小目标」完成「实际所花」的时间。


举个例子,如果你有阅读的习惯。设置好目标(即想要看的书籍),阅读的时候就计时,然后读完一本书,你就勾选“已完成”,那么你将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每本书上各自花了多长时间。

4、全局数据对比


  • 知道你最花时间最多的事情。看见你的努力和热爱
  • 知道你最热爱的分类。如工作、学习、娱乐还是锻炼等
  • 知道你好坏习惯的占比。有时坏习惯可能占用我们的时间太多,就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下。

5、日记


除了记录页用日记来表达自己每日的所思所想。另外习惯的备注我们也把它看做是一种“习惯日记”或者“单个事件的日记”。日记有了更多维度。

6、倒计时和番茄钟。


我们有倒计时和番茄钟,但我们并不把它看做是效率类软件。倒计时和番茄钟只是我们记录时间内置的一个工具。当然它也融入了我们的很多创新的思考,一些独创的交互让它变得还挺好用的。

他们也让记录时间的过程变成提升专注的过程。重获了专注,就掌控了现在,然后“掌控了现在就掌控了过去,掌控了过去就掌控了未来”,认识了自我,也找回了自我。



设计风格

因为记录的是时间的印迹,所以我们默认使用我们APP的用户将会使用它很久,不止是半年1年,可能是 5 年 10 年甚至更久。所以我们怀着忐忑和并对用户未来审美负责的心态去做,希望它是一个横跨所有年龄层的一个产品。那么太过个性化的东西不能有,比如太过可爱的就不行。就像有些人爱吃鱼些人爱吃虾有的人爱吃甜食,但并不是人人都爱这些,不过却很少有人说自己讨厌吃米饭的。


米饭当然也有坏话之分,好的米饭是粒粒分明、颗颗饱满,不湿也不太干,表面铺着一层微微的光泽。再凑近点还能看到边缘处有些许透明,加上适合的温度,飘起了白色的热气,顺着一口深呼吸,能感受到淡淡的香气,像是来自大自然。


我们想做的就是这样的“米饭”,美感在细节里,愉悦在交互里~ 事实上即使这样也获得了不少用户对它美感的毫不吝啬的夸奖。



怎么记录

“时间就是金钱”——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还是狭隘了,我们认为时间不止是金钱,它还可以是爱情、是工作、是娱乐、是友情、是陪伴,是健康、是运动。把时间用来做什么,时间就是什么。当然准确点说是专注的时间用来做什么,时间就是什么。专注在哪里,我们就是谁。


所以我们建议记录时间,更建议只记录那些专注的时间


为了让专注的过程自然流畅不被软件本身打断和干扰,我们做了很多思考。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也无需强调,如果你使用,便能感知。



回顾与复盘

倒计时和番茄钟让我们专注并掌控现在;记录让我们对过去清晰可见。关键就在这里,“看见”过去是一种回顾,当回顾产生,它就会对我们当前的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计时发现自己看视频的时间比想象中还要久很多,自己又没学到什么,也并没有真的快乐的话,就会思考:每天大把的时间学点什么东西不好。于是就会去学习自己一直想要学习的东西。看,你开始掌控自己了,在人生角度获得了更多可能。


而时间印迹将这种回顾变得触手可及,只需点点屏幕各个维度的回顾就都有了。所以,用对工具,改变,真的没那么难。

未来

关于未来,我们并不会说要将什么做到极致的话。但我们有自己的原则,指引我们的其实就只是2个问题:


问题1:改变是否让记录时间更加的轻松无阻?

问题2:改变是否让数据更好的回顾,比如更快、更全面、更一览无余?


这两个问题对我们的指引细到一些交互的变化,大的话是一些设备的扩充。比如手表因为贴身能让部分用户计时更加的方便和快捷,满足问题1,那么我们大概率就会做。


比如计划的“时空穿梭”能让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数据像翻书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不让过往数据堆积在角落里,能满足2,那么我们就会做。问题很简单,所以答案也很简单。



结语

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信息洪流的时代,我们在被铺天盖地的诱惑和广告抢占注意力。同时我们又处在一个平均寿命大幅度增加的时代,长命百岁或许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寿命加长会让我们受其他干扰更久一些,还是能让我们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以及多年后的回顾过往是一些记忆碎片还是一些客观的数据。总之,时间、专注力、记忆、过往与未来的丝丝关系如何和谐相处,我想时间印迹给出了一个答案。祝好运!


2023年9月11日


Marklabs






最后

感谢引领者

- 柳比歇夫,统计时间的榜样和先驱

- James Clear,习惯与时间追踪器的倡导者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体验专家

- Staffan Nöteberg,番茄工作法的实践者

- Sahil Lavinia,为小而美的独立应用持续盈利提供方向和信心

- Philip Zimbardo,为时间提供了更多的认识角度

- Oliver Burkeman,活在时间的湍流里,而不必管理时间

- Lynda Gratton,《百岁人生》让拥有更多时间的我们有了勇气去做更多元的人生结构的探索



👉🏻 前往 App Store 免费下载体验





The End
活动动态 0 人参加
展开并加载更多
通过邮件及时收到爱好者送码限时活动